一、简历
张继稳,博士,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研究员、课题组长、博士研究生导师。带领课题组与国内外合作研究团队开展跨学科合作研究,致力于在制剂结构和药物动力学特征上阐明给药系统从分子到宏观结构的释放机理。针对药物制剂结构的复杂性,以同步辐射光源定量研究方法为主,发展了药物释放系统复杂结构、动态结构的定量表征方法,发现和设计了笼状片剂、新型结构渗透泵等新剂型,提出了结构药剂学新理论;以环糊精金属有机骨架等新材料为主,开展超分子给药系统研究,发展了超分子给药系统的释放机制相关的动力学速率常数高效液相色谱表征方法和分子模拟预测方法;围绕给药系统的评价,发展了缓控释制剂药物动力学理论,提出缓控释制剂优化设计的量化方法,设计了仿生给药系统等新剂型。
教育经历
1997-2001 沈阳药科大学,药剂学,研究生/博士
1990-1993 中国药科大学,药剂学,研究生/硕士
1986-1990 沈阳药科大学,制剂工程,本科/学士
1981-1984 安庆卫生学校,药剂士,中专
工作经历
2007.6-今 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 研究员、课题组长 、博士研究生导师
2005.1-2014.6 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 科研处副处长、处长、学术委员会秘书、IACUC主席、所重大专项管理办公室主任、所长特别助理
2003.8-2005.1 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 博士后
1995.7-2003.8 安徽省新药研究院 院长 新药研发
1994.6-1995.7 杭州九源基因工程有限公司 制造部长
1993.7-1994.6 洛阳制药厂(总后132工厂) 总工程师助理
1984.6-1986.9 安徽省结核病防治研究所 药剂士
社会任职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harmaceutics编委;
Acta Pharmaceutica Sinica B编委;
Asian Journal of Pharmaceutical Sciences编委;
二、主要研究方向
(1)创建“结构药剂学”新学说,系统开展方法、理论和应用研究
正如化学药创新的基础是分子结构和作用机制的创新,而制剂创新的核心是制剂结构和释放机制。以往的制剂创新主要从宏观结构进行剂型创新,如,相对于普通片剂的多层片等,并基于膜控、骨架型缓控释等释药机制进行新颖设计,具有精细结构的渗透泵制剂是膜控与渗透压控释机制的结合;胶束、乳剂、脂质体等新型给药系统的结构与释药机制紧密结合,但分子水平、介观水平的结构难以进行直接的观测。亚微米至毫米尺度的制剂结构则是制剂定量结构研究缺失的一环,往往因制剂内部结构不规则,进行制剂3D结构的定量研究则极具挑战性。本课题组在国际上率先采用同步辐射光源成像和结构重建新技术,深度研究制剂的定量、精细的内部结构,经过近10年的努力,提出了结构药剂学新理论,该理论不仅有助于确定仿制制剂与原研药之间的结构一致性,解决产品发展和评价技术等产业现实重大问题,也推动了一系列的探索,定量表征辅料、药物在剂型内的物质分布和物质转移,阐明制剂结构与药物释放机制的关系,探索制剂结构与剂型内物质分布、物质转移的关系等结构药剂学的核心科学问题。同时,结构药剂学新技术在创新药物的制剂研发和深度评价上也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2)以环糊精为基础,发展载药量高、显著改善候选药物溶解性、提高生物利用度的超分子给药系统。
环糊精聚合物、金属有机骨架是新近发展的一类超分子组装新材料,具有多重分子结构,能够容纳更多的药物分子,增溶效率比环糊精更高,在体内可逆地转变为环糊精,生物相容性良好。本课题组近五年来持续开展环糊精新材料的制备、中试、纳米化、超分子系统质量控制、载药技术等方面研究,发展了多种类型环糊精衍生新材料,并在矫味、改善水不溶药物的溶解性,提高生物利用度研究方面发表系列论文。
三、近5年来主持科研项目情况
1.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结构药剂学理论研究:药物制剂的定量结构及其对药物释放的控制,2018.01-2021.12
2.中国科学院计划-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A,个性化药物递送关键技术,2018.01-2020.12
3.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际合作),降低慢阻肺等老年呼吸疾病医疗费用的药物递送技术创新,2017.04-2019.03
4.中国科学院药物创新研究院自主部署科研项目,高端制剂结构与晶型一致性评价技术,2016.09-2018.08
5.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桥接细胞与整体的纳米药代动力学研究,2015.1-2019.12
6.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难溶性药物缓控释制剂三维立体释药机制研究,2013.01-2016.12
四、近年来发表有代表性学术论文、专著或教材(限5篇)
(1) Liu Zhang, Li Wu, Caifen Wang, Guoqing Zhang, Lin Yu, Haiyan Li, Abi Maharjan, Yan Tang, Dunwei He, Peter York, Huimin Sun, Xianzhen Yin*, Jiwen Zhang*, Lixin Sun*. Synchrotron Radiation Microcomputed Tomography Guided Chromatographic Analysis for Displaying the Material Distribution in Tablets. Analytical Chemistry, 2018, DOI: 10.1021/acs.analchem.7b04726.
(2) Haiyan Li, Nana Lv, Xue Li, Botao Liu, Jing Feng, Xxiaohong Ren, Tao Guo, Dawei Chen, Fraser Stoddart J*, Ruxandra Gref*, Jiwen Zhang*. Composite CD-MOF nanocrystals-containing microspheres for sustained drug delivery, Nanoscale, 2017, 9(22): 7454-7463.
(3) Vikramjeet Singh, Tao Guo, Haitong Xu, Li Wu, Jingkai Gu, Chuanbin Wu, Ruxandra Gref*, Jiwen Zhang*. Moisture resistant and biofriendly CD-MOF nanoparticles obtained via cholesterol shielding, Chemical Communications, 2017, 53(66): 9246-9249.
(4) Parbeen Singh, Xiaohong Ren, Tao Guo, Li Wu, Shailendra Shakya, Yaping He, Caifen Wang, Abi Maharajan, Vikramjeet Singh*, Jiwen Zhang*. Biofunctionalization of β-cyclodextrin nanosponges using cholesterol. Carbohydrate Polymers, 2018, DOI: https://doi.org/10.1016/j.carbpol.2018.02.044.
(5) Longwei Fang, Xianzhen Yin, Li Wu, Yaping He, Yuanzhi He, Wei Qin, Fanyue Meng, Peter York, Xu Xu*, Jiwen Zhang*. Classification of microcrystalline celluloses via structures of individual particles measured by synchrotron radiation X-ray micro-computed tomography,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harmaceutics, 2017, 531(2): 658-667.
五、近年来获厅级以上奖励情况
2012 浙江省中医药科学技术奖二等奖:中药传统制剂与释药系统物质组释放/溶出动力学评价及其软件
六、指导研究生情况
已培养博士5名,硕士40余名;现指导中国科学院大学外国留学生5名(博士研究生2名,硕士研究生3名),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博士研究生1名、硕士研究生3名;安徽中医药大学硕士研究生2名。
七、联系方式(电话、邮箱等)
联系方式: 021-20231980
电子邮箱:jwzhang@simm.ac.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