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专业介绍
中药材栽培在我校中药学国家一流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基础上,以高品质中药材的智慧化生产为引领,以发展中药+新农科为导向,充分发挥AI技术、自动化智能装备、区块链技术、大数据分析等新质生产力发展核心要素的创新引领作用,农、医、文、工相结合,培养在中药材育种、栽培与加工、品质评价等领域具有技术应用能力和生产管理能力,具有中药智慧农业发展理念,具有工匠精神和创新精神的新时代高素质中药农业科技人才。
二、培养目标
中药材栽培微专业主要培养在中药材育种、栽培与加工、品质评价等领域具有技术应用能力和生产管理能力,具有中药智慧农业发展理念,具有工匠精神和创新精神的新时代高素质中药农业科技人才。
三、培养要求
1. 培养具备高品质中药材生产与评价相关知识,掌握中药材种质选育、分子育种、中药材繁育及中药生态农业、自动化智能装备、区块链与物联网技术等相关专业知识。
2. 培养具备中药材种质选育、栽培与加工、品质评价及生产管理能力,熟悉中药材育种与良种选育各环节与技术需求;掌握生态种植、设施栽培、机械化种植、智慧农业等领域先进技术,了解中药栽培生产模式应用现状,能够因地因药制宜的开展高品质中药材栽培生产;掌握中药材加工技术方法及科学内涵;能够熟练应用AI技术、大数据分析技术、分子生物学技术等指导中药材生产加工各环节的创新升级,推动产业不断发展。树立知农爱农情怀,志愿肩负起强农兴农的责任感,争做富有创新精神的新时代中药新农人。
四、招生人数、对象及招生条件
(一)招生人数、对象
1. 人数:预计招收30人。
2. 对象:面向中药学专业能够完成课程的学生。要求已学习前置课程《药用植物学》。
(二)招生条件
1. 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具有高尚的爱国主义情操和集体主义精神,社会主义信念坚定,社会责任感强,遵纪守法,品行表现优良。
2. 在校期间无任何违法违纪受处分记录。
3. 对中药材栽培研究领域有较强的兴趣。
五、修读方式(含学制、授课方式、课程设置及学时分配)
学制1年。
授课方式: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
表1 中药材栽培微专业课程设置一览表

六、学分认定与证书授予
(一)学分认定
开班后,按照微专业教学计划修读教学各课程模块,教学计划执行及教学管理按照学校限选课要求执行,学生不需要进行选课,直接进教学班学习和考核。学分与专业选修课学分互认。修课学生参加课程学习,并考核合格,获得该门课程学分。若课程考核不合格,学校不统一安排补考,学生可在下次开课时再次申请学习并参加考核,直至考核合格获得学分。
(二)证书授予
学生在修业年限内,修完微专业教学计划中所有课程、考核合格并获得相应学分,达到毕业要求,由学校授予微专业毕业证书。
学生在修业年限内,没有修完微专业所有课程,达不到该微专业毕业要求的,其考核合格的课程和学分纳入全校选修课模块进行管理和统计。微专业是非学历教育,不在中国高等教育学生信息网(学信网)备注信息,不授予学位。
七、报名时间及报名方式
(一)报名时间
报名时间:2025年5月18日截止。
(二)报名方式
学生填写微专业申请表,发至李老师邮箱lk0315@ahtcm.edu.cn。
八、微专业课程简介
1. 中药材良种选育及繁育技术(64学时)
重点讲授种质资源评价、杂交育种、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技术,以及组培育苗、扦插快繁等现代繁育方法,结合霍山石斛、亳白芍等十大皖药案例。
2. 中药材现代种植技术(64学时)
包括水肥一体化管理、设施栽培(如大棚/温室调控)、生态种植模式(林药间作、轮作套种),配套田间实操与智能设备使用。
3. 智慧中药农业导论(32学时):
引入物联网(环境监测传感器)、大数据(生长预测模型)、无人机植保等智慧农业技术,探讨其在病虫害预警、精准施肥中的应用。特色拓展安徽道地药材专题聚焦“十大皖药”的栽培技术难点与品质提升策略。中药炮制与初加工学习产地清洗、干燥、贮藏技术对药效成分的影响。
4. 中药产业发展与职业导航(16学时)
分析中药材产业链结构、政策趋势,开展职业规划、创业案例与校企对接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