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7日,由学校科技处、药学院、中西医结合学院(生命科学学院)、安徽省中药复方重点实验室联合主办的新安论坛在少荃湖校区举行。中国药科大学余伯阳教授、浙江大学范骁辉教授、首都医科大学王伽伯教授受邀作专题学术报告。

桂双英主持报告会,她代表学校对三位专家的莅临表示热烈欢迎,指出新安论坛是学校搭建的重要学术交流平台,并希望通过专家分享前沿成果,深化师生对中医药创新发展的理解,推动校际学术合作与学科建设。
报告环节中,余伯阳教授以 “中药研究传承创新的探索与实践” 为题,阐述中药可溯源技术对质量标准化的核心作用,介绍团队在中药复方研究、大健康产品研发及成果转化的实践经验,为中药传承创新提供路径。范骁辉教授围绕 “AI 和数据驱动的中药现代研究策略及思考”,提出 AI 与大数据赋能中药系统生物学的新范式,展现数字技术在中药研究中的应用前景。王伽伯教授聚焦 “间接药理学:中药作用机理和量效研究的新视角”,提出中药 “间接作用” 研究框架,结合相关诊疗指南解读药理研究与临床安全逻辑,并分享创新药研发进展。

彭代银教授作总结讲话。他高度评价三位专家报告的学术价值,强调本次论坛为学校中医药学科发展提供了新思路,未来将持续依托新安论坛汇聚学界资源,助力中医药传承创新与人才培养。(王运来/文图 胡卿/审核)
专家简介
余伯阳,中国药科大学二级教授,中药可溯源性与标准化研究中心主任。主要从事中药及复方质量控制及体内过程、中药新药及大健康产品开发等研究。先后主持国家科技重大专项项目、国家863计划项目、国家攻关项目、国家支撑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数十项国家及省部级科研课题。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研究论文300多篇;主编、编著教材和学术著作10多部。实现科技成果转化项目10多项,获得发明专利30多项,申请发明专利17项。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及省部级科技奖10多项。
范骁辉,浙江大学求是特聘教授,现任浙江大学现代中药创制全国重点实验室副主任。主要从事中药系统生物学研究,牵头完成了十余个中药大品种的技术升级改造。先后主持“重大新药创制”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澳大利亚NHMRC ideas grant、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课题20余项。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在Nature Machine Intelligence, Cell Genomics, Nature Communications等发表SCI论文100 余篇,授权发明专利和软件著作权50 余件。科研成果获中医药十大学术进展2 项(2022年及2024年)、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2 项。担任《中国药典(英文版)》以及多本SCI期刊编委,兼任国家药典委员会委员、国家中药品种保护审评专家、国际MAQC学会主席、中西医结合学会中药专委会副主委等。
王伽伯,首都医科大学中医药学院教授、院长,国家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北京“杰青”、青年岐黄学者、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高水平重点学科(中药药理学)学科带头人、国家中医药传承创新团队(中医药间接作用)团队带头人。入选Elsevier中国高被引学者、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获中国药学发展奖“突出成就奖”。从事中药药理学、临床中药学与创新药研究。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等12项,在肝病、药理和毒理学权威刊物发表论文150余篇,作为主要执笔人制定《中草药相关肝损伤临床诊疗指南》等6部。中国毒理学会临床毒理专委会主委、中国药学会临床中药学专委会副主委、北京药理学会常务委员、Future Integrative Medicine创刊主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