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吉开,二级教授,博导,国家杰青,973项目首席。主要从事真菌的药物化学和生物活性成分研究。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论文500余篇,获国内外专利授权30余项。实现了多项成果应用转化。曾主持973项目、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基金委重点项目、国际合作项目等国家级项目20余项。曾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1项,省级自然科学奖一等奖2项。担任过6个国际本领域主流期刊主编/副主编/编委。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始终坚守科研之路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在40年的科研生涯中,刘吉开教授始终秉持对科研事业的坚定信念,从未有过一丝懈怠。他保持着饱满的工作热情,始终坚守着初心。无论面临何种困难和挑战,他都坚信,只有坚持不懈地付出,才能最终收获成功的果实。每当别人问起他在教学科研上取得成功的秘诀是什么时,他总是笑着说:“做学问、搞科研没有捷径,唯有坚持不懈而已。只有平时一点一滴的坚持,才能最终汇成波澜壮阔的大海。”他是这样说,更是这样做。
截至目前,刘吉开带领团队已完成300多种高等真菌的化学成分研究,并对高等真菌子实体和发酵液提取物进行了多方面的活性研究,分离鉴定了3000多个不同类型的化合物,其中有1000多个新化合物,包括50个新的结构骨架类型,发现了一系列结构新颖、有价值的生物活性物质。经生物活性和药理学试验,刘吉开及其团队发现有些化合物具有抗肿瘤、调节糖代谢和脂代谢、抗艾滋病毒等多种显著的生物活性,有多个分子目前作为候选药物分子,正在评价之中。
刘吉开教授还热衷于挖掘我国丰富的民族医药资源。他和团队完成了对20余种特色傣药、黎药、彝药的活性成分研究,发现了100余种新的化学成分。从蛇根草中发现一个免疫抑制活性很强的分子;从青牛胆中发现一个具有降糖、降脂、治疗脂肪肝等多重功能的活性分子,并申请了相关专利。
在多年研究基础上,实现了多项成果应用转化。刘吉开教授通过和多位科学家合作,开展了“云南不明原因猝死”的深入研究,找出了很多年未解的命案“凶手”——有毒小白蘑菇,挽救了数百人的生命。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这句古训充分体现了刘吉开教授长期以来在科研和教育领域的坚韧追求,并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证明了其内涵。
甘当“人梯”培育人才
“江山代有才人出,自古英雄出少年”。刘吉开教授深知科研事业的传承与发展离不开年轻一代的培养与扶持。他始终坚信,为年轻优秀人才成长当好人梯是他的责任和使命。作为一位博导,他不仅传授学术知识,更注重学生的创新思维和科研能力。他倡导团队合作,鼓励学生大胆创新、勇于创新、勇攀科研高峰,为他们提供了施展才华的舞台。刘吉开团队指导的100余名博士、硕士研究生已成为各单位的骨干成员,部分已经成长为单位的主要负责人,在各自的领域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在他的鼓励和关怀下,部分毕业研究生在科研领域茁壮成长,已成长为国家级、省部级拔尖人才,踏上了自己的科学征程。
作为学校引进的高层次人才,刘吉开教授充分利用自身资源,积极搭建平台,开展讨论会和研讨会,分享最新的研究成果和科研进展。此外,他特别关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申报工作,认为这是推动科研发展的关键一环。他鼓励年轻教师积极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申报工作,还结合自身评审等经验,提出了青年基金标书容易忽略的共性问题,强调了撰写基金标书的要点、技巧和相关注意事项,该工作有力推进了药物化学研究所国家基金申报工作的开展。
“甘为人梯”精神是一种高度奉献的态度,有助于培养和引导新一代科研人员。刘吉开教授的贡献以及持之以恒、多维度的支持,为年轻科研人员提供了坚实的基础,为共同的成长和成功搭建了坚实的桥梁。

助力学校“双一流”建设
刘吉开教授还积极为学校的“双一流”建设助力,为学校的发展提供宝贵的建议和支持。作为一名杰出的学者,刘吉开教授积极搭建平台,积极争取科研项目和资金,为学校争取更多的科研机会和经费支持。作为领路人,刘吉开教授以身作则,激励团队成员为学校的“双一流”建设目标而努力。此外,刘吉开教授积极吸引并培养优秀的年轻科研人员,为他们提供了发展机会,渴望他们能够在学术界崭露头角,为学校的“双一流”建设培养宝贵的后备力量。
这就是刘吉开教授,以行动践行“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崇高信念,甘为人梯,主动当好“铺路石”和领路人,为学校“双一流”建设助力添威!(药学院/文图 胡卿/审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