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学院学生三支部组织在线学习观看 “百名法学家百场报告会”
发布人:王魁麟  发布时间:2020-08-04   浏览次数:

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培养年轻党员树立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形象,增强中华民族法治强国自信。2020年7月29日下午三点,药学院学生三支部全体党员通过人民网,在线观看“百名法学家百场报告会”。本次报告会主题为宣传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由中国法学会党组书记、常务副会长陈训秋主持,主讲人为中国法学会党组成员、学术委员会主任张文显。

报告会开始张文显讲述中国民法典的故事。1954年到2002年我国先后四次组织起草,形成《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草案》。在2014年再次决定编纂民法典,并为编纂工作制定“两步走”计划。在2017年,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总则》确立了民法典的立法目的和依据,明确了民法典的核心原理。2020年5月8日正式诞生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

中国民法典是人类法律制度文明史上的伟大创造。这是因为中华民族优秀法律文化传统是中国民法典的历史根基,“以民为本”、“社会和合”。习近平总书记说过“治理国家和社会,今天遇到的很多事情都可以在历史上找到影子,历史上发生过的很多事情也都可以作为今天的镜鉴”。同时世界民法的有益成果是中国民法典的文明镜鉴。中国民法典吸收罗马法、德国民法典、法国民法典与瑞士民法典四部之长,立足国情与立法实际进行了本土化、当代化、法理化的改造和转化。毫无疑问,中国民法典将被公认为21世纪民法典的典范。

我国民法典是党领导立法、科学立法、民主立法、依法立法的范例。我国民法典编纂充分体现了立法自身的规律性。首先是秉持“当时而立法,因事而制礼”的程序法理。更是在立法的步骤上,先制定单行民事法律。最后是在立法上,采取“民商合一”“民知合一”“民行衔接”的模式。在民法典编纂过程中,受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的委托,中国法学会举行了14场立法专家咨询会,形成70多万字的咨询报告。专家们提出的很多意见被吸收到正式通过的民法典文本中。2017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依法立法”原则。依法立法的最高原则是以宪法为依据,维护宪法的权威与尊严,维护法治的统一。

中国民法典规定了民事主体的物权、债权、人格权婚姻和家庭生活领域的身份权、自主权、继承权以及权力受到削弱、减损、侵害时的请求权与救济权。同时,民法典还规定了一系列新兴权利或新的权利。

通过本次宣传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报告会,全体党员充分认识民法典在保障人民权益实现、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及提高我们党治国理政水平等方面具有的重大意义。更将激励自己成为民法典宣传、贯彻、实施的领航员。(唐国梁/文图   吴达武/审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