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与天然药物化学系前身为成立于1972年的植物化学教研室,是药学系最早建立的教学团队之一,2000年更名为天然药物化学教研室,2013年并入药物化学系,2022年成立中药与天然药物化学系。2023年获批省级示范基层教学组织(教研室)。本系中药化学学科2012年获批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2023年获批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高水平中医药重点学科。
本系现有教师19人,其中教授8人,副教授2人,校聘教授(研究员)3人,校聘副教授(副研究员)6人。拥有国家杰青1人,安徽省中药化学教学团队1个,安徽省学术技术带头人1人,安徽省特支计划人才1人,安徽省教学名师1人,教坛新秀2人。团队成员分别毕业于中国科学院大学、华中科技大学、武汉大学、中国海洋大学、华东理工大学、中国药科大学、山东大学、四川大学、北京协和医学院、南京中医药大学、安徽中医药大学等高校。
本系主要承担中药学、药学、制药工程、药物制剂、生物制药、中药制药本科及研究生的教学工作,课程包括《中药化学》《天然药物化学》《波谱解析》《中药资源化学》《中药化学专论》《中药提取分离技术》等。核心课程《中药化学》为省级一流线下课程、省级“AI+教育”课程,《天然药物化学》为省级一流线上课程。主持省级、校级教学研究项目10余项,发表教研论文10余篇。主编、副主编、参编《中药化学》《天然药物化学》《波谱解析》《中药资源化学》《中药化学实验指导》等教材10余部,其中主编的《中药化学实验指导》入选省级一流教材。团队成员获省级教学成果特等奖1项,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2项。
中药化学学科为我校中药学博士点立项建设学科中药学学科主干二级学科,团队依托安徽省活性天然产物重点实验室、现代中药安徽省重点实验室等科研平台,围绕安徽道地特色与特色药材,持续开展了次生代谢产物与品质评价研究,已经形成中药活性成分的发现及其化学生物学研究、中药功效物质基础研究和安徽道地特色中药资源化学及品质研究等3个稳定的研究方向,尤其在道地特色中药及其内生菌次生代谢成分研究形成鲜明特色。
1998年开始招收中药学硕士点中药化学方向硕士研究生,2021年开始招收中药学博士研究生。现共有博士生导师6人,硕士生导师12人。
研究方向
(1)中药活性成分的发现及其化学生物学研究
以安徽特色中药资源和药用真菌为主要研究对象,利用活性成分研究方法为基础,结合计算化学、分子生物学等多科学前沿交叉技术,高效获取中药和药用真菌资源的活性成分及有效部位(成分群);利用生信分析和基因工程阐明活性成分在生源合成和转化途径;开展特征功能中药小分子结构修饰和改造及生物活性成分研究。
(2)中药功效物质基础研究
基于中药及其复方临床用途,以中医病证结合模型为基础,对中药及复方开展功效物质研究,系统阐明安徽道地特色中药及其复方作用机制,为开发高效安全的中药新药及新产品奠定基础。基于中药核心功效成分(群),进行中药质量评价研究,为质量标准建立及中药资源的开发利用等提供理论依据和应用基础。
(3)安徽道地特色中药资源化学及品质研究
围绕安徽道地特色中药资源开发安全、有效、质量可控的中药产品,从源头控制药材质量,结合药效物质基础及作用机制研究系统建立安徽道地特色中药产地加工与炮制规范及饮片质量标准;从中药资源化学角度,对安徽中药资源产业化过程产生的副产物及废弃物所蕴含的资源价值或潜在价值进行挖掘,重新规划与构建循环利用再生经济产业链,并合理调整其资源配置和利用,实现中药资源创新价值的发现及资源最大限度的利用。
研究成果
近年来本系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国家自然基金等国家级项目10余项,安徽省科技重大专项、安徽省教育厅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安徽省自然科学基金、安徽省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安徽省高校协同创新项目等省部级项目10余项,累计科研经费超2000万元。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其中SCI收录100余篇,申请或授权发明专利30余项。获安徽省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一等奖1项,安徽省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一等奖1项。
学科带头人
刘吉开教授,1962年11月出生,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安徽省活性天然产物重点实验室主任、安徽中医药大学学术委员会主任委员。担任中国民族医药学会副会长、中国民族医药协会副会长、云南省植物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化学会有机化学委员会委员、中国菌物学会菌物化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曾获国家杰出青年基金、973项目首席科学家、“百千万人才工程”第一层次、国务院特殊津贴、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洪堡学者等称号。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云南省自然科学奖一等奖2项、CAS-Bayer奖及谈家桢生命科学创新奖。主持973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际合作重点项目、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重大新药专项课题等国家重点项目多项。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发表学术论文500多篇,其中SCI论文400多篇。著作2部,国内外授权专利30余项。创办国际期刊Nat. Prod. Bioprospect.,并担任主编。
吴德玲,男,1973年2月出生,博士,二级教授,博生研究生导师,现任亳州学院副院长。安徽省第七批特支计划创新领军人才,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药化学高水平重点学科带头人,安徽省学术与技术带头人,中华中医药学会中药化学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国药学会中药和天然药物专业委员会,安徽省药学会中药天然药物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安徽省药学会药物分析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近年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课题2项,国家自然基金面上项目3项,其他国家级、省部级项目10余项;发表研究论文100余篇,其中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论文65篇,申请专利20项,其中已获批发明专利6项。同时主编专著1部,副主编4部规划教材。
杨小龙,1983年9月出生,宁夏隆德人,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安徽省活性天然产物重点实验室副主任。长期致力于药用植物及其内生真菌活性天然产物的高效挖掘、作用机制与靶点、化学全合成与结构优化、生物合成途径与机制,以及新药创制等相关研究。担任Acta Pharmaceutica Sinica B青年编委、《药学学报》青年编委、中国植物学会药用植物及植物药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民族医药学会健康产业分会常务理事、中国菌物学会菌物化学专业委员会委员、热带药用资源化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委员、安徽省活性天然产物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委员、青海省藏药研究重点实验室第二届学术委员会委员、青海省高原天然产物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技术专家、广西海洋天然产物与组合生物合成化学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委员、武陵山区药用资源化学与药理湖南省高校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委员等学术职务。在Angew. Chem. Int. Ed., Chem. Sci., Nat. Prod. Rep., Org. Lett., Cell Death Dis., Phytomedicine等杂志发表学术论文130余篇,申请专利40多项(获授权专利16项),主编或副主编著作3部,主持包括7项国家级项目在内的近20项科研项目。
团队成员
姓名 | 性别 | 学位 | 毕业院校 | 职称 | 导师类别 |
刘吉开 | 男 | 博士 | 兰州大学 | 教授 | 博士生导师 |
吴德玲 | 男 | 博士 | 中国药科大学 | 教授 | 博士生导师 |
杨小龙 | 男 | 博士 | 中国科学院 | 教授 | 博士生导师 |
刘劲松 | 男 | 硕士 | 安徽中医药大学 | 教授 | 硕士生导师 |
李云志 | 男 | 博士 | 四川大学 | 教授 | 博士生导师 |
王举涛 | 男 | 硕士 | 山东大学 | 教授 | 硕士生导师 |
许凤清 | 女 | 博士 | 中国科学院大学 | 教授 | 博士生导师 |
王国凯 | 男 | 博士 | 中国药科大学 | 教授 | 博士生导师 |
张伟 | 男 | 博士 | 南京中医药大学 | 副教授 | 硕士生导师 |
王仁中 | 男 | 博士 | 北京协和医学院 | 副教授 |
|
周武喜 | 男 | 博士 | 中国药科大学 | 校聘副教授 | 硕士生导师 |
孙云鹏 | 男 | 博士 | 中国药科大学 | 校聘教授 | 硕士生导师 |
郁阳 | 男 | 博士 | 中国科学院大学 | 校聘研究员 | 硕士生导师 |
杨会祥 | 男 | 博士 | 中南民族大学 | 校聘研究员 | 硕士生导师 |
韩小杨 | 男 | 博士 | 武汉大学 | 校聘副研究员 | 硕士生导师 |
石存剑 | 男 | 博士 | 华东理工大学 | 校聘副研究员 | 硕士生导师 |
张涵淇 | 男 | 博士 | 华中科技大学 | 校聘副研究员 | 硕士生导师 |
冯元元 | 女 | 博士 | 华中科技大学 | 校聘副研究员 | 硕士生导师 |
张发雷 | 男 | 博士 | 中国海洋大学 | 校聘副研究员 | 硕士生导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