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学科沿革
中药与天然药物化学系前身为安徽中医学院中药系植物化学教研室,成立于1972年,是药学系最早建立的教学团队之一,2000年更名为天然药物化学教研室,2013年并入药物化学系。2012年,《中药化学》学科被评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历经8年的建设,2019年国家局验收中获“优秀”等次。教学团队及成员荣获省级教学成果一等奖一项,省级教学成果三等奖两项。
本系现有专(兼)职教师12人,其中教授6人,副教授1人,讲师2人,博士初期3人。拥有安徽省中药化学教学团队1个;安徽省学术及技术带头人1人,安徽省特支计划人才1人,安徽省教学名师1人,教坛新秀2人,学校中青年学术骨干教师培养对象1人。本学科团队成员分别毕业于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药科大学、山东大学、四川大学、北京协和医学院药物研究所、安徽中医药大学等不同院校,现已建成一支专业知识结构完善、学缘结构合理的学科队伍。
2. 学科特色
本学科属于我校中药学博士点立项建设学科中药学学科主干二级学科,第二批教育部特色专业,省重点B类学科,本学科所在的中药学获教育部“中药学专业教学团队”,省首批“115”现代中药研发产业创新团队,安徽省“中药化学”教学团队。团队以现代中药安徽省重点实验室、现代中药安徽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安徽省中药提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校级重点实验室等自身拥有的技术平台,主要围绕安徽道地特色与特色药材,持续开展了次生代谢产物与品质评价研究,已经形成安徽道地特色中药及其内生菌次生代谢成分研究、安徽道地特色中药药效物质基础研究和安徽道地特色中药资源化学及品质研究等3个稳定的研究方向,尤其在道地特色中药及其内生菌次生代谢成分研究形成鲜明特色。
3. 人才培养
本系主要承担药学、中药学、制药工程、药物制剂、生物制药等专业研究生及本科生的理论和实验教学,课程包括《中药化学》、《天然药物化学》、《波波谱解析》、《中药资源化学》、《中药化学专论》等。2000年《中药化学》即成为我校精品课程,2021年完成省级精品线下开放课程建设。
1998年开始招收中药学硕士点中药化学方向硕士研究生,属于我校中药学博士点立项建设学科中药学学科主干二级学科。1998年开始招收中药学硕士点中药化学方向硕士研究生,2021年开始招收中药学博士研究生。本学科目前共有博士生导师2人,硕士生导师6人
4. 研究方向
(1)安徽道地特色中药及其内生菌次生代谢成分研究
从安徽特色中药中发现新结构或具有良好生理活性的次生代谢产物,及其生物合成途径和必要的化学结构修饰和改造,开展分析不同生态环境中道地药材与非道地药材内生菌种群种类与功能、内生菌对药用植物生长发育与抗逆性、特别是对药材有效成分积累的影响,研究内生菌对道地药材形成的机制。
(2)安徽道地特色中药药效物质基础研究
以中医病证结合模型为基础,基于安徽道地特色中药及其复方临床用途,利用现代提取分离分析技术,对安徽“十大皖药”及新安地区大特色药材开展成分研究,运用色谱和光谱等手段分析体外物质谱,联系体内外实验药效学建立“谱效”相关性,明确药效成分或药效成分群;利用蛋白质组学技术、代谢组学技术、基因组学技术研究,系统阐明安徽道地特色中药及及其复方作用机制,为进一步开发高效安全的中药新药及中药新产品奠定基础。
(3)安徽道地特色中药资源化学及品质研究
围绕安徽道地特色中药资源开发安全、有效、质量可控的中药产品,从源头控制药材质量,结合药效物质基础及作用机制研究系统建立安徽道地特色中药产地加工与炮制规范及饮片质量标准;从中药资源化学角度,对安徽中药资源产业化过程产生的副产物及废弃物所蕴含的资源价值或潜在价值进行挖掘,重新规划与构建循环利用再生经济产业链,并合理调整其资源配置和利用,实现中药资源创新价值的发现及资源最大限度的利用。
5. 研究成果
近年来承担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基金,参与国家自然基金区域联合基金等国家级项目十余项,科研基金累计700万余元;获安徽省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积极推进成果转化,如系统开展了安徽省药用菊花基础与应用研究;开展了珍稀濒危中药“霍山石斛”的次生代谢产物研究,助力霍山石斛成功收载于2020版《中国药典》,有力推动了安徽从中药资源大省向产业强省转变。
6. 学科带头人
吴德玲,男,1973年2月出生,博士,二级教授,博生研究生导师,科技处处长。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药化学重点学科带头人,中华中医药学会中药化学分会副主任委员,安徽省药学会中药天然药物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兼秘书长,国药学会中药和天然药物专业委员会委员;安徽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安徽省创新特支计划人才。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2项(NSFC81973485、NSFC81373841)、国家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项目(2018YFC1707004)”、国家中药标准(ZYBZH-C-AH-02)、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行业专项(201507002-18)及安徽省重大专项(18030801117)及安徽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安徽省教育厅重大项目若干。参与普通高等教育“十四五”规划教材《中药化学》(副主编2022)、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十四五”规划教材《中药化学》(副主编2021)、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十三五规划教材《中药化学》编委普通高等教育“十三五”规划教材副主编(编委2020)、普通高等教育制药类“十四五”规划教材《天然药物化学》(副主编2017)等,发表论文200余篇,其中SCI收录50余篇;授权发明专利3项授权,获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安徽省中医药科技一等奖1项、安徽省教学成果三等奖2项。
7. 学科成员
姓名 |
性别 |
学历/学位 |
毕业院校 |
技术职称 |
硕/博导 |
专业 |
吴德玲 |
男 |
博士 |
中国药科大学 |
教授 |
博、硕导 |
中药化学 |
刘劲松 |
男 |
硕士 |
安徽中医药大学 |
教授 |
硕导 |
中药化学 |
李云志 |
男 |
博士 |
四川大学 |
教授 |
硕导 |
天然药物化学 |
王举涛 |
男 |
硕士 |
山东大学 |
教授 |
硕导 |
天然药物化学 |
许凤清 |
女 |
博士 |
中国科学院大学 |
教授 |
博、硕导 |
中药化学 |
王国凯 |
男 |
博士 |
中国药科大学 |
教授 |
博导 |
中药化学 |
张伟 |
男 |
硕士 |
安徽中医药大学 |
副教授 |
硕导 |
中药化学 |
王仁中 |
男 |
博士 |
北京协和医学院药物研究所 |
讲师 |
硕导 |
中药化学 |
周武喜 |
男 |
博士 |
中国药科大学 |
博士初期 |
硕导 |
天然药物化学 |
孙云鹏 |
男 |
博士 |
中国药科大学 |
博士初期 |
硕导
|
中药化学 |
郁阳 |
男 |
博士 |
中国科学院大学 |
博士初期 |
硕导 |
天然药物化学 |
任亚硕 |
男 |
硕士 |
安徽中医药大学 |
讲师 |
|
中药化学 |
8. 学术交流与合作
本学科长期与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上海交通大学药学院、郑州大学药学院、中南民族大学等开展学术合作,学术影响不断扩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