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与天然药物化学系
发布人:  发布时间:2022-11-17   浏览次数:

1. 学科沿革

中药与天然药物化学系前身为安徽中医学院中药系植物化学教研室,成立于1972年,是药学系最早建立的教学团队之一,2000年更名为天然药物化学教研室,2013年并入药物化学系。2012年,《中药化学》学科被评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历经8年的建设,2019年国家局验收中获“优秀”等次。教学团队及成员荣获省级教学成果一等奖一项,省级教学成果三等奖两项。

本系现有专(兼)职教师20人,其中教授8人,副教授2人,讲师3人,助理研究员4人,博士初期3人。拥有国家杰青1人,国家“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1人,安徽省中药化学教学团队1个,安徽省学术及技术带头人1人,安徽省特支计划人才1人,安徽省教学名师1人,教坛新秀2人,学校中青年学术骨干教师培养对象1人。本学科团队成员分别毕业于中国科学院大学、华中科技大学、武汉大学、中国海洋大学、华东理工大学、中国药科大学、山东大学、四川大学、北京协和医学院药物研究所、安徽中医药大学等不同院校,现已建成一支专业知识结构完善、学缘结构合理的学科队伍。

2. 学科特色

本学科属于我校中药学博士点立项建设学科中药学学科主干二级学科,第二批教育部特色专业,省重点B类学科,本学科所在的中药学获教育部“中药学专业教学团队”,省首批“115”现代中药研发产业创新团队,安徽省“中药化学”教学团队。团队以安徽省活性天然产物重点实验室、现代中药安徽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安徽省中药提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校级重点实验室等自身拥有的技术平台,主要围绕安徽道地特色与特色药材,持续开展了次生代谢产物与品质评价研究,已经形成安徽道地特色中药及其内生菌次生代谢成分研究、安徽道地特色中药药效物质基础研究和安徽道地特色中药资源化学及品质研究等3个稳定的研究方向,尤其在道地特色中药及其内生菌次生代谢成分研究形成鲜明特色。

3. 人才培养

本系主要承担药学、中药学、制药工程、药物制剂、生物制药等专业研究生及本科生的理论和实验教学,课程包括《中药化学》、《天然药物化学》、《波谱解析》、《中药资源化学》、《中药化学专论》等。2000年《中药化学》即成为我校精品课程,2021年完成省级精品线下开放课程建设。

1998年开始招收中药学硕士点中药化学方向硕士研究生,属于我校中药学博士点立项建设学科中药学学科主干二级学科。1998年开始招收中药学硕士点中药化学方向硕士研究生,2021年开始招收中药学博士研究生。本学科目前共有博士生导师6人,硕士生导师19人。

4. 研究方向

1中药活性成分的发现及其化学生物学研究

以安徽特色中药资源和药用真菌为主要研究对象,利用活性成分研究方法为基础,结合计算化学、分子生物学等多科学前沿交叉技术,高效获取中药和药用真菌资源的活性成分及有效部位(成分群);利用生信分析和基因工程阐明活性成分在生源合成和转化途径;开展特征功能中药小分子结构修饰和改造及生物活性成分研究。

2中药效物质基础研究

基于中药及其复方临床用途,以中医病证结合模型为基础,对中药及复方开展功效物质研究,系统阐明安徽道地特色中药及其复方作用机制,为开发高效安全的中药新药及新产品奠定基础。基于中药核心功效成分(群),进行中药质量评价研究,为质量标准建立及中药资源的开发利用等提供理论依据和应用基础

(3)安徽道地特色中药资源化学及品质研究

围绕安徽道地特色中药资源开发安全、有效、质量可控的中药产品,从源头控制药材质量,结合药效物质基础及作用机制研究系统建立安徽道地特色中药产地加工与炮制规范及饮片质量标准;从中药资源化学角度,对安徽中药资源产业化过程产生的副产物及废弃物所蕴含的资源价值或潜在价值进行挖掘,重新规划与构建循环利用再生经济产业链,并合理调整其资源配置和利用,实现中药资源创新价值的发现及资源最大限度的利用。

5. 研究成果

近年来承担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基金,参与国家自然基金区域联合基金等国家级项目十余项,科研基金累计1000万余元;获安徽省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积极推进成果转化,如系统开展了安徽省药用菊花基础与应用研究;开展了珍稀濒危中药“霍山石斛”的次生代谢产物研究,助力霍山石斛成功收载于2020版《中国药典》,有力推动了安徽从中药资源大省向产业强省转变。

6. 学科带头人

刘吉开教授,1962年11月生,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先后工作于中山大学化学系、德国拜耳公司药物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副所长、植物化学与西部植物资源持续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中南民族大学(药学院院长)。先后担任中国民族药学会副会长、中国民族药协会副会长、云南省植物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化学会有机化学委员会委员、中国菌物学会菌物化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现就职于安徽中医药大学,担任安徽省活性天然产物重点实验室主任。曾获国家杰出青年基金、973项目首席科学家、中科院百人计划、“百千万人才工程”第一层次、国务院特殊津贴、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洪堡学者等称号。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云南省自然科学奖一等奖2项、CAS-Bayer奖及谈家桢生命科学创新奖。主持973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际合作重点项目、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重大新药专项课题等国家重点项目多项。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发表学术论文500多篇,其中SCI论文400多篇。著作2部,国内外授权专利30余项。开展了高等真菌药物化学和生物活性成分研究,所领导的队已成为世界上高等真菌化学和生物活性研究的中心之一。从韧革菌中发现的韧革菌素通过结构改造与修饰,发现活性提高500倍的化合物,正按1类新药进行开发。与团队成员一起首次通过纯化寡糖化合物的结构解析阐明天然来源的fucosylated glycosaminoglycan确切化学结构以及作用的新靶点。具有类似依诺肝素的抗血栓活性但避免了其出血副作用。该项目已申请一系列国内及国际(PCT)发明专利,成果发表于PNAS,以首期4000万转让给企业,已在美国和中国进入临床试验曾创建云南西力生物并在新三版上市,生产8000多种天然产物产品、创建在Springer出版的Nat. Prod. Bioprospect.国际期刊(影响因子4.7)并担任主编。

吴德玲,男,1973年2月出生,博士,二级教授,博生研究生导师,科技处处长。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药化学重点学科带头人,中华中医药学会中药化学分会副主任委员,安徽省药学会中药天然药物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兼秘书长,国药学会中药和天然药物专业委员会委员;安徽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安徽省创新特支计划人才。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2项(NSFC81973485、NSFC81373841)、国家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项目(2018YFC1707004)”、国家中药标准(ZYBZH-C-AH-02)、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行业专项(201507002-18)及安徽省重大专项(18030801117)及安徽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安徽省教育厅重大项目若干。参与普通高等教育“十四五”规划教材《中药化学》(副主编2022)、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十四五”规划教材《中药化学》(副主编2021)、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十三五规划教材《中药化学》编委普通高等教育“十三五”规划教材副主编(编委2020)、普通高等教育制药类“十四五”规划教材《天然药物化学》(副主编2017)等,发表论文200余篇,其中SCI收录50余篇;授权发明专利3项授权,获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安徽省中医药科技一等奖1项、安徽省教学成果三等奖2项。

杨小龙,1983年9月出生,宁夏隆德人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国家民委中青年英才,安徽省活性天然产物重点实验室副主任。2009年博士毕业于中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所,曾先后在河北大学药学院、重庆大学药学院和中南民族大学药学院任职,期间于2012-2015年分别在日本东京大学和德国汉诺威大学做博士后研究,2022年-2024年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生命科学部担任流动编制项目主任。长期致力于药用植物及其内生真菌活性天然产物的高效挖掘、作用机制与靶点、化学全合成与结构优化、生物合成途径与机制,以及新药创制等相关研究。目前,担任Acta Pharmaceutica Sinica B青年编委、《药学学报》青年编委、中国植物学会药用植物及植物药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民族医药学会健康产业分会常务理事、中国菌物学会菌物化学专业委员会委员、热带药用资源化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委员、安徽省活性天然产物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委员、青海省藏药研究重点实验室第二届学术委员会委员、青海省高原天然产物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技术专家、广西海洋天然产物与组合生物合成化学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委员、武陵山区药用资源化学与药理湖南省高校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委员等多个学术职务。迄今,在Angew. Chem. Int. Ed., Chem. Sci., Nat. Prod. Rep., Org. Lett., Cell Death Dis., Phytomedicine等本领域权威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130余篇,申请专利40多项(获授权专利16项),主编或副主编3部著作,主持包括7项国家级项目在内的近20项科研项目。

7. 学科成员

姓名

性别

学历/学位

毕业院校

技术职称

硕/博导

专业

刘吉开

博士

兰州大学

教授

博、硕导

药物化学

吴德铃

博士

中国药科大学

教授

博、硕导

中药化学

杨小龙

博士

中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所

教授

博、硕导

药物化学

刘劲松

硕士

安徽中医药大学

教授

硕导

中药化学

李云志

博士

四川大学

教授

博、硕导

天然药物化学

王举涛

硕士

山东大学

教授

硕导

天然药物化学

许凤清

博士

中国科学院大学

教授

博、硕导

中药化学

王国凯

博士

中国药科大学

教授

博、硕导

中药化学

张伟

硕士

安徽中医药大学

副教授

硕导

中药化学

王仁中

博士

北京协和医学院药物研究所

副教授

硕导

中药化学

周武喜

博士

中国药科大学

讲师

硕导

天然药物化学

孙云鹏

博士

中国药科大学

讲师

硕导

中药化学

郁阳

博士

中国科学院大学

助理研究员

硕导

天然药物化学

任亚硕

硕士

安徽中医药大学

讲师


中药化学

杨会祥

博士

中南民族大学

助理研究员

硕导

中药学

韩小杨

博士

武汉大学

博士初期

硕导

生药学

石存剑

博士

华东理工大学

博士初期

硕导

药物化学

张涵淇

博士

华中科技大学

助理研究员

硕导

中药学

冯元元

博士

华中科技大学

助理研究员

硕导

微生物与生化药学

张发雷

博士

中国海洋大学

博士初期

硕导

中药学

8. 学术交流与合作

本学科长期与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上海交通大学药学院、郑州大学药学院、中南民族大学等开展学术合作,学术影响不断扩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