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药剂系概况
2013年7月,为优化资源配置、推动学科建设,药学院遵循“统筹协调、系所合一”的原则,正式成立安徽中医药大学药学院药剂系。
药剂系拥有一支结构合理、学历层次高、富有活力与创新精神的师资队伍。现有专职教师19人,兼职教师6人,其中正高级职称13人,副高级职称10人,讲师2人,具有博士学位者25人。教师团队毕业于沈阳药科大学、四川大学、苏州大学、上海中医药大学、中国药科大学、安徽医科大学、哈尔滨商业大学、安徽中医药大学等多所知名医药院校。多人担任国家基础科学人才培养基金评审专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评议专家、科技部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评审专家、安徽省新药审评专家、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中药药剂专业委员会理事、国家发改委药品价格评审中心专家及安徽省各类项目基金评审专家。
药剂系依托安徽省特色学科——药剂学,开设药物制剂和中药制药两个本科专业,主要负责研究生和本科层次《中药药剂学专论》《中药药剂学》《药剂学》《工业药剂学》《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物理药剂学》《药用辅料学》《物理化学》等课程的理论与实验教学。其中,《中药药剂学》和《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获评国家级线下一流本科课程,《药剂学》和《物理化学》获评国家级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本科课程。
药剂系设有药剂学硕士学位授权点,该点始建于2003年,是我校较早设立的硕士点之一,并作为我校博士点授权学科的主要研究方向。现有博士生导师7人,硕士生导师19人,外聘硕士生导师10余人,涵盖全国医药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生产企业、医疗卫生及药品检验等多个领域。系内拥有多个重要研究平台,包括药物制剂技术与应用安徽省重点实验室、安徽省中医药科学院药物制剂研究所、安徽省中药制剂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安徽省妇科药物制剂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及安徽省药用辅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二、科学研究
1. 科研方向与特色
药剂系围绕制剂新技术与新材料、新剂型与新制剂、中药复方制剂研究与开发、生物大分子及其给药系统等方向开展创新性研究。
(1)制剂新技术与新材料
依托安徽中医药的传统优势,本研究方向致力于安徽特色中药资源的深度开发与应用研究,强化产学研协同,为全省中药产业提供有力支撑。重点研究中药制剂过程中(涵盖药材加工、炮制、提取、纯化及制剂等环节)的新技术与新方法,推动其推广应用;开展新型生物降解高分子载体的设计、合成与表面修饰,探索药物与载体间的相互作用,并完成药物载体的生物学性能评价。
(2)新剂型与新制剂
以中药活性成分和有效部位为研究对象,运用新型制剂技术,开发缓控释制剂、靶向制剂和透皮给药系统等新型载药系统,实现对有效成分释放时间、速度和部位的控制,减少不良反应。深入研究中药新制剂在提高生物利用度、增强靶向性及降低不良反应等方面的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机制,为中药创新研发提供理论支持。目前已初步构建了涵盖基础研究、应用开发与工程产业化于一体的研究体系,并在国内药剂学领域产生重要影响。
(3)中药复方制剂研究与开发
中药复方制剂作为中医临床用药的核心形式,其配伍规律与临床效用经数千年实践验证,但因组方复杂,物质基础与作用机制难以科学阐释。本研究以中药复方为对象,以临床疗效为核心,通过药理学方法探讨其作用机制,并运用化学研究手段分析配伍过程中化学成分的变化,进而开展相关制剂研究。
(4)生物大分子及其给药系统研究与开发
随着分子克隆、基因重组、生物工程及细胞大规模培养等关键技术的突破,生物大分子药物在临床中的应用日益广泛,成为药物防治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中药活性成分的重要来源。鉴于其结构复杂、稳定性差及生物利用度低等特点,本研究聚焦蛋白质、基因及多糖等生物大分子,致力于开发新型给药系统,提升其生物利用度。
2. 近年科研项目与成果
药剂系先后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区域联合基金项目、面上项目、青年项目等国家级课题20余项,安徽省优秀青年科技基金、科技攻关项目、自然科学基金及教育厅自然科学研究重点项目等省部级课题30余项。获授权国家发明专利30余项,发表SCI科研论文300余篇。
三、教学研究及成果
药剂系高度重视教学研究工作,主持国家级一流课程建设项目4项、省级质量工程项目20余项。通过多项教研课题的开展,形成一批具有重要意义的教学成果,其中“《中药药剂学》课程体系的构建与教学改革研究”获安徽省教学成果二等奖。积极参与教材建设,主编或参编《中药药剂学专论》《中药药剂学》《中药药剂学实验》《中药制药辅料应用学》《药剂学》《药剂学实验》《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物理化学》等专著与教材20余部。